《风语咒》的票房为何上不去? 观众心目中的“国漫之光”究竟长什么样? - 三米影视

《风语咒》的票房为何上不去? 观众心目中的“国漫之光”究竟长什么样?

编辑: 2018-08-08 10:18:34 分享:

《风语咒》的出现,让中国观众意识到一件事:

想要等来国产动漫的“二次突破”,似乎还需要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长远的时间。

从数据上来看,《风语咒》上映四天,累计票房8357万。

虽然与势头正猛的《西虹市首富》和戛纳大赢家《小偷家族》撞档,却能稳定维持住票房前三的成绩,算是很可观了。

但从国漫历史上来看,《风语咒》就显得很中规中矩。

与16年的黑马《大圣归来》不同,《风语咒》早在上映之前,就已经火爆全网,甚至被很多人提前预测为:“18年国漫最佳”、“18年国漫爆款”、“新国漫之光”。

其受关注的程度,丝毫不亚于当年的《大鱼海棠》。

也可以说,很多人对它的期望都是:拿着《大鱼海棠》的好牌,打出《大圣归来》的成绩来。

而它之所以能够背得起观众这么高的期望,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:

1、《风语咒》强大的IP背景

《风语咒》改编自已经连载六年的中国魔幻武侠类长篇动画《侠岚》

要说《侠岚》有多厉害?

早在六年前,它就已经应戛纳电影节组委会邀请参加放映会,并且在当时就已经凭借其成熟的3D技术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演绎赢得了国际媒体的认可。

最重要的是,还引起了动漫大国日本的强烈关注。日本最具权威的动漫媒体Animage曾这样评价《侠岚》:

中国凭借自己的文化,做出了一部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动漫。

甚至有日本网友表示:

《侠岚》作为连载动漫,在篇幅这么长的情况下,还能保持如此精良的制作水准,这在日本,或者是世界范围内都是极为少见的。

而在国内,《侠岚》不仅斩获了各类动漫大奖,还成为了国漫迷们的默契暗号。

制作团队秉持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,在片子里构筑了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武侠世界,从故事到人物,从文化到立意,都是纯正饱满的中国江湖故事。

可以说,《侠岚》是国漫界一部现象级的口碑之作。

并且它还从未在续集上扑过街,2014年之后推出的《画江湖》系列,在豆瓣上也是部部高分。

有了如此辉煌的历史战绩,观众自然对《风语咒》充满期待。

做得好了,不仅可以让行外观众眼前一亮,还能振奋国漫迷们的人心,是情怀和口碑的双赢。

2、《风语咒》的海报宣传

这张主画面的海报作品,撩拨的就不仅仅是动漫迷们的心了。

浓郁的中国风,大胆渲染的色彩,上古神兽与背景气息的完美融合,传神更传灵。

绘画师对中国文化的精神自信,都从这幅奇幻又大胆的海报里,淋漓尽致得体现出来了。

不仅主海报,就连其他的这些概念海报,也都全部不失水准。

每一张单独提出来,都是经得起观摩的。

第一眼就溢满屏的纯正中国武侠风,甚至压过了观众对技术的探求心。

如果按照映前海报的情况来看,《风语咒》大火,确实是必然事件。

只可惜,这反而成为了《风语咒》栽的第一个跟头。

因为观众抱着对2D手绘“海报风”的期待去了影院,结果发现,电影的实际画面,居然是这样的网游3D风

千呼万唤始出来的《风语咒》,揭下面纱第一眼给观众带来的,却是“被欺骗”的感受,失望分是一定要给的了。

但是,《风语咒》的豆瓣评分从开画的7.5,掉到了现在的7.1,并且还有继续往下掉的趋势,绝不仅仅是因为“画风”。

而且要说画面和特效,《风语咒》其实并没有太多值得诟病的。

从15年的《大圣归来》、16年的《大鱼海棠》、17年的《大护法》,再到如今的《风语咒》,国漫特效一直都在进步,人物脸谱化的情况虽然还未完全改善,但也在慢慢锐减。

哪怕是通过大屏幕,我们也可以看到人物的眼睛一次比一次有神了,头发丝也更有生命力了。

这就是为什么开篇说到,国漫想要迎来“二次突破”,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难。

“一次突破”是技术,“二次突破”就是价值观了。

如今在中国,把技术做好已经不是一件难事,难的是:如何树立自己的价值观。这和我们要走文化自信的道路如出一辙。

软实力的输出,会比硬实力来得更快更迅猛。

在这个点上,好莱坞就是最典型的例子。

如果你以为好莱坞是以特效称霸世界的,那就太看低它了。

纵观这些年的好莱坞大片,故事紧凑有序,立意深刻震撼,从来不“因大失小”,每一次都把美国文化输出到极致和完美。

而特效,不过是他们在做好这件事情上的一件辅助工具而已。

《风语咒》的背景,看起来倒也确实是典型的中国文化了,但它和《大鱼海棠》一样,连故事都讲不好。

故事讲不好,自然无法输出文化价值。

讲得不客气点,《风语咒》浪费了自己的“好背景”。

首先,要说明的是,希瓦很喜欢《风语咒》的两个立意,一个是:立足亲情,而不再是“爱情至上”。

尤其全片最为感人的桥段,也是为亲情设定的:在幻化成罗刹的梅姐即将跳下悬崖的一刻,男主的一声“妈”,响彻云霄,完成了对整个故事的升华,把电影的泪点推向了极致,在场的很多人都落泪了。

另一个就是:打破阶层,主角设定被“去天命化”了。

原本以为一定是“侠岚天命”的男主,居然真的不是侠岚。

这不符合影视作品的一般套路,导演旨在告诉观众:就算没有天命,每一个平凡人也可以靠自己完成梦想。

这在平民百姓被“阶层固化”的恐惧所支配的今天,绝对是一个美好的理想,也是一种暖心的鼓励。

但不讨喜的是,全片观影下来,你很容易就感受到导演这种刻意“反套路”的手段。

且不说人物的转变和升华都太生硬,男主的情绪和成长渲染都还不够到位,就突然隔眼超神了。

成功来得太轻易,这显然不符合草根文化的设定。

以及最能造成剧情硬伤的,是最后正邪较量的重头戏部分:来得快,去得更快。

大boss被一秒制服,小反派说死就死。

本应该着重表现的高潮部分,却被一笔带过,直迎结局。这种节奏非但无法刺激观众,更让整部电影显得头重脚轻。

不过最能体现导演“反套路”心态的,还是贯穿全片的“反套路”台词。

男主角的一句“我是主角,我有主角光环,所以我肯定不会死”之后直接“跳入火坑”的桥段,实在让人出戏。

诸如此类的台词不止一处,难免给人一种“剧情编不顺当,段子来凑”的嫌疑。

这是很多“功能喜剧片”的共通点,生拉硬凑的段子和笑料,可以增加作品的娱乐性,但无法做到给故事的立意增色。

何况很多观众来看《风语咒》,都是冲着“中国武侠动画片”来的,而不是“中国喜剧动画片”。

用笑料镶嵌台词不值得批评,很多商业大片都是这么做的,否则观众也不可能那么痴迷所谓的“英国式幽默”或“美国式幽默”。

但重要的是故事内核。

中国的武侠历史源远流长:

里面有侠肝义胆的英雄大梦;有坚韧不屈的草根成长;有可歌可泣的儿女情长;

更有一套丰富得足以出典籍的功夫史,里面涉及的禅学、佛学,以及很多厚重迷幻的东方理念,都曾让西方世界好奇和迷醉。

而这些,才是观众对中国武侠动画片的诉求。

《风语咒》也并非不好,对于追了6年《侠岚》的粉丝来说,制作团队已经给大家交了一项优秀的作业。

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,《风语咒》还称不上惊喜。

或许是改编自长篇剧集的缘故,导演想要的太多,而剧情表现却还不够完整,导致影片转折生硬,结局仓促。

在这一点上,《风语咒》讲故事的心态,其实还不如《大圣归来》专一。

而且细数全球范围内那些经典的动画作品,也从来都不是靠技术取胜的。

我们会发现,像宫崎骏、今敏等大师的作品,首先一定是靠故事走出国门的,甚至连诺兰大神的《盗梦空间》,都是启发于今敏那部著名的《红辣椒》。

而宫崎骏的《千与千寻》里故事的创新和讽刺,直到今天都为人称道。

不可否认国漫一直在进步,但要像日本一样,靠动漫传输本土价值,打开文化国门,还需要些时日。

时至今日,我们或许不应该再把技术作为目标,而是精神。并不是说技术不重要,相反的,技术是基础。

只有在做好技术的基础上,完成对画面艺术的升华,对精神文化的呈现,才能成就下一部经典的国漫作品。

本文主笔|希瓦

相关资讯

最新视频

最新剧情